保康消息

News

台灣失智症挑戰與因應:創造共融的未來

失智症不只是醫療問題,更是社會的共同議題,透過政策支持、社區參與和家庭互助,我們能夠創造一個更有包容力的社會,讓失智症患者不再孤單

文 / 陳信忠  編撰整理 / 企劃組

 

隨著台灣社會步入高齡化時代,失智症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。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推估,2024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將超過35萬人,且罹病者有年輕化的趨勢。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,失智症的挑戰越來越大,不僅是醫療問題,更是一個社會問題。要在台灣社會有效地應對這一挑戰,需要全面的醫療支持、社會關懷、政策推動以及家庭的互助共融

失智症,是一種由記憶迴路障礙所引起的疾病。這些迴路包括海馬體、額葉、大腦皮質等區域,這些區域是人類複雜記憶網絡的核心,當這些記憶網絡受損時,便會引發記憶障礙及其他認知功能退化。根據失智症專家吉水卓見的觀點,失智症不僅是個體健康的問題,更是整個社會生活方式和結構的挑戰,隨著社會孤立和家庭結構的改變,孤獨與孤立成為失智症的重要成因之一。

台灣失智症權威徐文俊醫師長期致力於推動失智症照護制度,並成功將失智照護納入長照2.0政策,透過「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」的創立,他一步一步地健全台灣失智症的治療、防治和關懷網絡,為台灣的高齡社會構築起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。

失智症的發生與我們的社會結構、生活方式有著密切的關聯,隨著都市化進程加快,傳統的家庭結構逐漸瓦解,許多老人面臨著孤獨和孤立的處境,這種社會隔離感不僅增加了心理壓力,也成為失智症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。吉水卓見醫師指出,「家庭和地區的崩潰」是失智症逐漸增加的原因之一,他認為,如果能夠恢復傳統的大家庭生活方式,並促進社區的互助合作,失智症的發病率可能會下降。

台灣的失智症防治策略應從多方面著手,包括建立失智症友善社區,促進家庭和社區的整合,在這樣的社區中,不僅僅是醫護人員需要理解失智症的挑戰,普通市民也需要認識到這個議題,並參與其中,提供更多社會支持,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照護,不僅僅限於醫療介入,還包括心理支持、社會互動以及創造有助於記憶維持的環境。

在一些台灣的社區,已經開始推動失智症友善社區的計劃,例如,嘉義基督教醫院也有「失智症友善社區」計畫,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失智症的認識與支持活動。這些社區透過組織定期的失智症講座、活動以及志願者的支持,讓患有失智症的長者能夠更好地融入社區,減少孤立感,提升生活品質。

要有效應對台灣的失智症挑戰,需要更加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支持,自長照2.0政策實施以來,失智症的照護得到了更為系統性的關注,但仍有許多改善空間,特別是在資源配置和社區支持方面,需要加強的地方可能包括:

  1. 增加失智症專業照護資源
    在基層醫療和社區照護中增加專業失智症照護人員的培訓,確保病患能獲得更適切的照護。
  2. 推動失智症友善社區
    政府應加強推廣失智症友善社區的建設,鼓勵更多地方政府和社區參與到這一計畫中來,讓失智症患者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支持。
  3. 提升失智症家庭的支持力度
    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和支援服務,讓家屬能夠更好地應對照護失智症患者的挑戰,避免因照護壓力導致家庭的崩潰。
  4. 推動跨部門合作
    促進衛生、社會福利、教育等不同部門的合作,形成失智症防治和照護的聯合力量。

吉水卓見醫師在其著作中《失智症的時代:家庭與地區的重生》提到,「失智症既是醫療問題,也是社會問題。與失智症共存下去,在彼此可以感同身受的社區當中,我們不該把失智症當成別人的事情,而是要當成切身事務來理解、接受、面對並隨之一起共老。」這句話道出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。

要建立一個充滿同理心的社會,需要從基層做起,讓每一個社區成為能夠包容和接納失智症患者的地方,這將有助於患者的康復,也能讓他們的家屬減輕負擔,享受更和諧的家庭生活,未來的台灣,需要更多這樣的共融社區,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支持和理解。

失智症的挑戰不只是一個醫療問題,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面對的議題,透過政策支持、社區參與、家庭互助,我們衷心期許可以創造一個更友善、更有包容力的社會,讓每位失智症患者在溫暖的社區中,不再孤單,讓愛與關懷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。

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

G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