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康消息

News

我們如何共同面對超高齡社會?

隨著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,政府與社會各界應如何合作,為每一位長者提供適切的支持,確保尊嚴生活?我們能否共同面對這項挑戰?

文 / 陳信忠  編撰整理 / 企劃組

隨著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的速度超乎預期,長期照顧議題正迅速成為社會必須面對的挑戰。根據內政部統計,截至2024年第一季,全台65歲以上人口已達415.8萬人,占總人口的17.8%,預計到2025年,這一比例將超過20%。再加上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,長期照顧的需求更是與日俱增。長者不僅是我們的父母、祖父母,還包括我們未來的自己,隨著老齡化趨勢增強,建立起完善的長期照顧體制迫在眉睫。

台灣的長照需求:人口老化與失智症趨勢

台灣高齡化速度之快,在全球名列前茅,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,我國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達7.99%,其中近六成為阿茲海默型失智症,且隨著年齡層遞增而上升。預估在2044年,台灣失智症人口將達68萬人。這意味著,未來的台灣將有更多家庭面臨照顧失智長者的挑戰,不僅影響家庭生活,更加重醫療與社會服務的壓力。

隨著家庭成員的流動性增加,現代家庭結構愈加多元,許多家庭無法提供長期的照顧,過去由家庭承擔的照顧角色,現今卻需要由公共或社會資源來支持,因此,政府政策的支持就顯得格外重要,以填補家庭功能的缺口。

長期照顧政策:從1.0到3.0的進化

台灣的長期照顧政策推行多年,已從初期的長照1.0到現在的長照3.0,逐漸增加對居家照顧的投入。2024年,長照3.0的政策即將啟動,落實居家醫療與長照服務的接軌,讓更多長者能在家中享受醫療與照護服務。這種「在地老化」的模式,有助於降低長者對醫院和急診的依賴,進而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。

長照3.0的改革目標是以社區為基礎,建立完整的照顧鏈,讓有需求的長者可以獲得持續且適切的服務。例如,政府推動的居家照顧、日間照護中心和社區支持服務,都是將服務帶到社區中,讓長者即使有日常照顧需求,也可以不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。這將可以提升長者的生活質量,也讓家庭能夠分擔照顧的壓力。

長期照顧的挑戰:資源不足與人力短缺

然而,隨著長照需求快速增長,資源不足的問題逐漸顯現。長期照顧服務涉及醫療、復健、心理支持等多方需求,需要大量專業人員。然而,目前台灣的長照人力供應仍無法滿足需求,尤其是專業照顧人員,如護理師或照服員,面臨嚴重短缺。根據統計,台灣的照顧服務人員負擔重,薪資偏低,這導致長照行業吸引力不足,使得人力缺口日益擴大。

此外,長期照顧的資源配置也面臨著地區不均的問題,在偏遠地區,醫療資源和照護服務較少,許多長者無法獲得所需的支持,這種地區差異造成了照護品質的不平衡,尤其是對於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,提供長期照顧的壓力更大,無法依賴私人照護。

長期照顧政策的意義:對家庭與社會的多重影響

一套完善的長期照顧體制,除了能夠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,還能減少醫療成本。當長者可以在社區中接受持續性的照顧,能減少急診和醫院的需求,也有助於減輕家庭成員的照顧壓力,這對於家庭結構日益小型化、人口流動性增強的現代社會尤為重要。

長期照顧政策還關乎人權和社會公平,每位高齡者都應該擁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,而不應因經濟能力或地區差異而受限,長期照顧不只是單純的服務提供,更是一種對生命尊嚴的保障,無論是在家或在機構,每位長者都值得被尊重,享有舒適和安全的生活。

面對超高齡社會,台灣的長期照顧體制雖然在逐步健全,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,要讓每位長者都能夠在尊嚴中安享晚年,除了依賴政府政策,民間的支持與家庭的關愛也同樣重要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長期照顧的需求者或提供者,因此,關注長期照顧不只是為了長者,更是為了每一個人的未來。

最終,超高齡社會的來臨並不是單靠政策所能解決的,它需要每一個家庭、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。未來,我們可以期待在政策和技術的支持下,長期照顧體系變得更加完備,讓每一位高齡者都能夠得到適切的照顧,讓我們共同努力,為自己的未來鋪設一條尊嚴、安全的道路。

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

G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