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嚴于恩 編撰整理 / 企劃組
根據內政部最新的統計,截至今年1月底(2025年),台灣已有超過450萬位65歲以上的長者。且將在今年正式進入「超高齡社會」,現今每5個人中,就有1位是銀髮族。您是否知道,許多長輩的生活,少了那麼一個溫暖的場所?「共餐、共學」正是為長輩量身打造,透過這兩件事情讓他們告別孤單,重新找到歸屬感。
告別孤立的起點:「共餐、共學」為長輩打造溫馨社群
「共餐、共學」並不只是提供一頓飯,或開設幾門課程,它更像是一個溫暖的家,一個充滿笑語的聚點。在這裡,長輩們透過共享午餐的時光,品嚐的不只是食物的滋味,更是彼此關懷的人情味;透過參與各式各樣的課程,從手作藝文到知識交流,長輩不再只是被動接受照顧,而是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,與他人建立真實而深刻的連結。
餐桌上的暖陽:共餐如何為長輩帶來陪伴、尊重與健康?
共餐,就像一道溫暖的陽光,照亮長輩的晚年生活,更在無形中帶來健康。一個共餐的場所,一頓熱騰騰的飯菜,對長輩而言不只是營養的補給,它的價值遠遠超乎提供營養的一餐。它是一份關懷,一份真誠的陪伴,更能點燃長輩晚年生活的希望與活力。讓長輩們在熟悉與舒適的環境中感受到「被照顧」與「被尊重」。
▌「共餐」也為長輩們帶來許多好處:
營養入口:餐食為長輩設計,能提升進食意願,避免營養不良。
安心減壓:降低獨居長輩進食風險(如噎食、跳餐)。
身心安穩:規律的共餐時間,促進身心穩定與日常規律作息。
樂齡學習正當時:「共學」讓長輩再創生活新樂趣
學習,從來不因年齡而設限,熱情與好奇的心永遠都在。在溫馨的共餐氛圍之外,「共學」課程為長輩們開啟了探索新世界,讓長輩有機會認識學習新事物,從餐飲交流到藝術創作,透過專業師資與社區資源的合作,為長者設計量身打造的課程。不只是學習知識的傳遞,更重要的是能幫助長輩們重新自我肯定的重要因素。
▌透過「共學」課程,讓長輩探索新世界,像是:
知性交流:分享彼此的心得增加生活智慧。
創意手作:療癒盆栽、縫紉、生活用品製作。
文創共創:參與商品設計與製作,走入市集與大眾互動。
「共學」,不只是單純「做東西」,它更給予長輩們找回自我價值的機會,讓原本可能封閉內向的心,在一堂又一堂充滿樂趣的共學課程中,慢慢展開,重新找回那份「我還可以」的自信與活力。就像是為長輩量身打造的生活學習平台,讓學習真正融入生活。
超高齡社會的解方:「共餐、共學」為何能成為長輩的希望與歸屬?
在人口快速老化的台灣,今年已邁入「超高齡社會」,這意味著,每五個人當中,就有一位是年長的長輩。當傳統的家庭結構逐漸改變,照顧資源不足時,就更需要從「社區」的力量、「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關係」著手。
如果長照的意義只剩下醫療的延續,那無疑是冰冷的。「共餐、共學」能讓長輩們重新活得有尊嚴,有溫度,有歸屬感。他們不是需要被照料的「個案」,他們是有能力學習、能夠互相扶持的一群人。這種「參與式照顧」的模式,正在顛覆社會大眾對於長照的刻板印象。現今的社會,追求的不再只是生命的長度,更是生活的深度與廣度。而「共餐、共學」也是超高齡社會中更具人性的選擇。
保康基金會:用「共餐、共學」為長輩打造溫暖的第二個家
保康基金會積極推動在地熟齡關懷服務。從充滿歡聲笑語的「保康大齡食堂」,到專業貼心的「保康日照」日間照顧學習據點,每一個場所的背後,都有著一個堅定的信念:「高齡,不是人生的終點,而是另一段精彩人生的開始。」
哪些長輩適合參與?「共餐、共學」為不同需求的長輩點亮希望
➤ 獨居長者 / 弱勢長輩:飲食不均衡、生活孤單,減少孤立問題。
➤ 行動較不便者(有送餐服務):難以自行備餐、社交圈縮小,可成為生活中的儀式與連結。
➤ 剛退休、生活轉換期長者:尚未適應生活節奏改變,透過此方式建立新生活重心與社交圈。
無論是獨居的長輩,或是行動稍有不便的朋友,還是剛卸下重擔、正在適應退休生活的銀髮族,「共餐、共學」都能為長輩們點亮一盞希望的燈,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。